1、“异化劳动”的主要理论来源
《原稿》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批判研究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作为核心内容的“异化劳动”是其所有理论的出发点。异化是指主体在我们的进步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活动而产生源于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己。换言之,异化就是指人丧失其本真的完满状况而成为与其本质相悖的状况,它泛指所有颠倒或扭曲的现实。
马克思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的的人理解为他一个人的劳动的结果。”马克考虑察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到黑格尔是为资本主义进行哲学的辩护,进而对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作出了区别,并且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这无疑是对黑格尔的否定性解析。同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在《原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是高度赞扬的,但马克思不再从人自己与从个体和类的矛盾中探求异化,而是把着眼点转移到经济剖析的基础上,把“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人的研究显然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这样来看,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定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对其既吸收精华又进行批判,既从劳动中看到了异化,也从异化中看到了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该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处处可见的劳动异化现象,即“工人越是通过我们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工生活产的财富越多,他的劳动商品的力量和数目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它就越变成便宜的产品”。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都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原稿》中“异化劳动”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从生产结果上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商品相异化。劳动商品本身是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可是因为雇佣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对自然界的占有变成了对自然界的丧失。第二,从生产过程上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本是人类特有些生命活动,是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雇佣劳动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劳动,是一种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劳动。这种劳动脱离了人的本性,对劳动者来讲它已成为一种异化的外化的东西。第三,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人同我们的类本质相异化。人是类的存在物,“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事实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然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生活。”第四,从人和人际方面来看,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己相对立,同我们的类相离别,他也势必会同别人的类,同别人相脱离和对立。马克思说:“人同我们的劳动商品、我们的生命活动、我们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己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别人相对立。”
2、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评析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人自己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他当时已意识到作为剥削者的资产阶级的存在及其对工人的统治压迫是工人劳动发生“异化”的基本首要条件,只须存在剥削阶级及其对被剥削阶级的统治压迫,那样“异化劳动”的存在便是不可防止的。那样,怎么样消灭“异化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消灭“异化劳动”实质上就是要消除劳动的“异化”性质,恢复人类劳动原初具备的自由特质,进而达成劳动者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在《原稿》中,马克思指出仅有消灭异化劳动的思想动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用于现实的革命实践活动,人的劳动才能重新成为展示其能动性创造力的自由自觉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劳动形式显然是应加以严厉谴责和批判,其不正义性突出地表目前它以摧残、压迫劳动者为方法,以劳动者丧失幸福为代价,来达成剥削阶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在《原稿》中马克思除去对异化劳动的不正义给予批判外,马克思并未因异化劳动的不正义性而对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虽然导致了对劳动者的压迫,但它同样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成就,为人类将来取得解放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强调扬弃异化劳动,但并非取消所有劳动;只取消劳动的消极层面,要一定劳动的积极层面。
虽然马克思在《原稿》中还没完全摆脱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影响,“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成熟的科学的理论,但它在马克思主义进步史上的贡献和意义却是重大的。熊子云觉得:“在《原稿》里,马克思以剖析异化劳动的方法集中全方位地论述了异化问题。因为马克思试图通过剖析异化劳动这一经济事实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探讨人类社会进步的奥妙,因而马克思在《原稿》里无论是对经济学、哲学,还是对共产主义的研究,都同他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异化劳动理论是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也可以说,异化劳动理论是《原稿》的核心定义,是他全部论述的出发点。”